“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等企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具备一定话语权。”……近日,以“知识产权赋能发展·中国车企创新未来”为主题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知识产权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汽车行业需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方力量角逐汽车市场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车企东风集团推出新能源车东风岚图、广汽集团推出新能源车广汽埃安、北汽集团推出新能源车北汽极狐、吉利集团推出新能源车吉利几何等。
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新型的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也正在涌入这个市场,力图在该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际层面,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一股独特力量,另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是谷歌。虽然谷歌并未直接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但它的自动驾驶项目 Waymo已经在多个城市进行了测试,未来有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的华为公司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了布局。通过技术合作,华为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加智能的出行服务。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也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和专利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发展策略各具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各个企业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市场竞争等。然而,正是这些企业的加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不断推陈出新,为市场带来了无限活力和潜力。然而,专利作为车企的核心资产,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专利提升车企竞争力
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专利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3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6.5万件,占比51.8%。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量的增量较大,目前公开量已达25.5万件和18.2万件,均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汽车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专利质量明显提升。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中国汽车行业的专利布局也在发生变化。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汽车行业对于新兴技术的重视和投入。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专利申请量也体现了各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此外,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企业也积极探索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我国汽车行业的专利申请量还反映出我国政府层面对于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促进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汽车行业的专利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的申请量增速较快。”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俞滢表示,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我国汽车行业的专利申请量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转化运用赋能产业升级
对比来看,汽车产业很多技术领域头部企业还依然是外资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尤为突出。全球申请人 TOP10中,华为成为唯一上榜的国内企业,高通位列排行榜第一位,博世紧随其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申请人 TOP10主要为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只有华为、百度、比亚迪。
中国汽车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知识产权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但仍与外资和通信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专家建议,企业通过对市场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预测,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立明确的专利申请方向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运用专业的专利检索和评估技术,规避风险,寻求专利空白,并制定出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专利保护方案,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跟踪和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的专利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以上路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高价值专利的保护,还能通过专利技术的市场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高价值专利的创新路径也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