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冷,雪后寒,又到了一年中寒潮最为频繁的时节。冬季采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今年,在家庭自采暖装备中,国货小家电备受青睐。而随着北方多地集中供暖陆续启动,能源需求逐渐增加,为确保能源供应平稳有序,国之重器如何蓄能发力?
集中供暖:国之重器显神威
进入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陆续开始集中供暖。作为我国国之重器之一的位于海南三亚东南200公里外的深海海域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保供季开始前便已做好生产处理系统的维保工作,为千家万户温暖过冬全力以赴。在广东珠海高栏终端,“深海一号”、荔湾3-1气田等近10个气田在此登陆,实现“南气北上”。
从海到陆的还有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渤海整装千亿方凝析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目前已成功投产。
凝析气藏位于地下数千米深的岩石中,在海底地层中是气体,到了地面却成了液态的油,开发得到的主要产品为凝析油和天然气。渤中19-6气田的凝析气埋藏在深度超5000米的潜山储层,储层裂缝像蜘蛛网一样密集交织,气藏分布广阔但类型复杂,井下最高温度达到204摄氏度,开发难度不言而喻。
近年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相关单位,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提交了相关专利申请,形成“一种利用气测录井资料识别油气层流体性质的方法”“一种基于气测资料快速判别凝析气藏油环大小的方法”等技术成果。
从油田提取出来的凝析气如何收集、运输到用户端?西南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等部门联合攻关,提出了高温高压凝气、高酸性天然气热物性参数理论模型及算法,创建了集输系统多相流动及安全分析技术,研制了集输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形成了国际先进的天然气集输系统设计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这一技术拥有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3项,改变了我国无法自主安全、高效设计高温高压凝气、高酸性天然气地面集输系统的局面。如今,上述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大部分的高温高压凝析气田中,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42亿元。
在攻克层层难关后,渤中19-6凝析气田Ⅰ期开发项目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海上油气田开发技术空白,突破了渤海湾富油盆地寻找大气田的理论技术瓶颈,为深层天然气勘探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在高峰阶段,每日可以供应天然气超530万立方米,进一步夯实今冬明春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保供的底气。
新能源供给:掺氢天然气更清洁
除了传统的电力、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以外,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这类新方式也日益发挥更大作用。在天然气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氢气以组成掺氢天然气,通过天然气管网将掺氢天然气输送至终端用户的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在我国,“西氢东送”是绿氢替代的较好方案,但要把绿氢安全、高效、低成本输送到东部市场是个难题。4月16日,中国石油公司宣布用现有天然气管道长距离输送氢气的技术获得突破。在宁夏银川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平台,氢气被以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之中,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一条管道,同时运送天然气和氢气,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氢能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
11月13日,由国家管网集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的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放喷射火试验与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掺氢泄放燃爆验证试验的空白,为实现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专家认为,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是将氢气与天然气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后,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进行输送,可被直接利用,能够改善天然气品质。此外,也可以将氢和天然气分离后单独使用,实现氢的低成本远距离输送。该试验确定了管道输送最佳掺氢比例,为建立掺氢天然气管道安全标准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有媒体报道称,假设掺氢混合比例为5%,每户每年消耗1至1.8万千瓦电能,那么330万户家庭使用掺氢天然气供暖,每年可减少约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自采暖:国产小家电“圈粉”
记者在网购平台上发现,如今,除了取暖“老三样”——暖气、热水袋和电热毯外,以“速热”“节能”“安全取暖”为关键词的电热膜、欧式快热炉、踢脚线取暖器等取暖装备销量火爆,而这些取暖器大多为国货品牌。
国货取暖小家电靠什么“圈粉”?“此前的‘小太阳’‘电热油汀’之类的传统取暖器制热慢,且耗电量较大。相比之下,这款利用高密度石墨烯涂层技术的专利产品可以实现速热、低耗能。”购买采暖器的王女士评论道。
石墨烯作为导电导热性能极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应用于取暖器中,可以快速传导热量并提供有效的加热效果。不仅如此,石墨烯释放的热量接近人体波长,体感更加舒适。
来自深圳本土品牌的深圳市锐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石墨烯新材料在取暖方面的应用,首创暖立方技术,产生的热能较普通取暖器显著提升,所辐射出来的热量较普通取暖器可覆盖房屋面积更广,利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出风装置相关专利,人们在取暖时,取暖器上下摇摆送风,可以让周边快速升温,实现高效取暖。
技术的革新与突破成为国产取暖器“圈粉”的关键所在。截至目前,取暖相关领域的国内授权专利有近2万件。得益于黑科技的加持,家用采暖设备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跃升。“取暖茶几”“取暖桌”“暖风机”“取暖炉”……如今,一件件国产取暖家电依靠技术创新进入寻常百姓家,帮助人们更加低碳环保地抵御严寒。(本报记者 刘娜)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