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伟同时也是北京岩土工程协会秘书长,岩土工程领域的许多单位、公司都是协会的会员单位。他告诉记者,调委会成立 7年来,一次次为会员单位解决专利侵权纠纷,上述局面正在改观。
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去年调解成功的典型案例,故事要从一件名称为“长螺旋钻孔泵送砼成桩后插钢筋笼施工工艺及钢筋笼导入装置”的发明专利说起。该专利由甲公司持有,甲公司也是北京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单位。2021年,乙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区某工程项目中使用了该发明专利,北京岩土工程协会发现后,多次尝试与乙公司项目负责人沟通,但对方均不予回复。
“我们只好告知对方,将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或通过司法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终于获得了对方的回应。”牛大伟介绍,历经半年多的沟通,双方终于同意坐下来谈谈关于专利许可的事情,调委会的工作终于有了进展。
但到了价格的话题,谈判又进行不下去了。按照该发明专利备案的实施许可合同,其使用费收取标准为“被许可方单项工程涉及合同专利部分工程造价的 5%,不足 2万元按照 2万元计算”。“乙公司认可了使用该专利的事实,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 5%的计价方式并不接受,双方在价格上总是谈不拢。”牛大伟说。
调委会此时再次发挥了作用。通过调委会和双方居间联系人的协调,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各参建方均认可在项目中使用了该发明专利,权利人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双方达成友好战略合作关系。调委会调解员王向兰告诉记者:“让各方都100%满意的调解,是很难达成的,但调委会通过努力,推动形成了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协议,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多方认可了知识产权的价值,这让我们觉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调委会调解员余玛丽向记者表示,调解工作艰难繁杂,千头万绪,又是非营利性质的工作,调解员们付出大量心血,最终目的是让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意识在建筑这个传统行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成立了北京市岩土工程技术市场平台,上面有来自北京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单位的 40多件专利,协会会员单位在履行使用前申报手续后,就可以合法使用平台上的所有专利,并在获利后缴纳专利许可费用。”余玛丽介绍,该平台集合了北京市岩土工程领域的重点专利技术,通过设立许可规则,让知识产权在这一领域越发得到重视,研发人员的创新得到了回报,其创新热情也愈发高涨。
目前,调委会拥有 15名调解员,调解纠纷类型均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超 9成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调解成功率达 100%。这也是北京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 1月至 10月,在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指导管理下,北京市 19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纠纷 1.3万件,调解结案6541件,调解成功 5194件,调解成功率达 79.4%,创历年新高。其中,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调解的是一桩桩知识产权纠纷,但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在行业里树立的是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间接推动着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这也让我们在工作中有了一种使命感。”牛大伟说,“希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能够长久植根于行业每一位从业者的心中。”
采访感言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有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能够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合理分流。当记者走进基层,通过深入采访发现,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还具有普及保护创新观念、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润物细无声”。在传统行业不断产生技术创新的背后,在研发人员创新热情燃起的背后,这些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们,正在默默付出,为建设营商环境首善之区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李杨芳)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